乐鱼官网辉煌的十年邢台市信都区:文旅事业阔步前行
乐鱼官网辉煌的十年邢台市信都区:文旅事业阔步前行河北党员网讯(通讯员郑赛赛 赵雪雪)城市发展,文化为魂。从过去的农业大县到如今的城市新核,现代城市文化在邢台信都这片发展热土上不断开枝散叶,一片勃勃生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族强。撤县设区后,如何实现由“面子”到“里子”的全面转型?信都区擦亮文旅牌子,浓墨重彩书写文旅篇章。
强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行动,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真正让文化资源成为发展的动力源、文化产业成为内需的增长点、文化魅力成为信都区的重要竞争力。
党的以来,信都区文化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尤其是近年来,该区以建设文化强区为根本目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确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初步形成了符合信都区实际、有信都特色、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让人们融入城市生活中,融入城市发展的文化圈,对信都区来说,就是打造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的百姓舞台,聚焦基层群众,引导更多群众参与,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群众生活“幸福加码”。
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惠民琴键更响亮。十年来,信都区以“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保基本、促公平”为目标,坚持“实用适用、体现特色”原则,统筹建设与资源,加快完善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在区级文化设施建设上,以拓展群众文化阅读空间为目标,增设并提升文化设施。目前,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完成了改造提升,已建成投用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国家二级博物馆1个,国家文化馆1个,乡镇及村级图书馆分馆3个,特色文化分馆3个。
该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建成25个,通过改扩建,实现100%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300平方米,统筹推进乡镇文化设施“三个一”(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室内健身房、一个健身广场),每个文化站配置一台数字借阅机。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丰富提升站内功能区,100%乡镇(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免费向群众开放,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拓宽。
依托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1个,农家书屋561个,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村级全覆盖,并配套建设文化广场。通过改扩建,实现100%行政村(社区)文化中心面积达到150平方米,100%行政村有健身器材,100%社区有图书室,使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信都区积极开展文化共享设备进基层活动,为辖区25个乡镇(街道)免费配发价值50余万元的文化资源共享设备;及时更换升级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建成了中兴街道冶金西生活区等2个健身广场,李村镇洛西村等20个农村(社区)健身站点,并为115个小区(农村)更换升级了一批新的健身器材。
现在,农村群众身边有广场、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许多底蕴深厚的村庄还建设了乡村博物馆,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群众逐渐将目光从“牌桌”“酒桌”转移到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场地上,过去那种“夜夜飘酒香,处处麻将声”的景象已经成为了历史。
信都区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年均举办“欢乐邢襄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200余场,年均举办线余场。各乡镇(街道)结合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等重大节庆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主题文化活动。现代都市文化下乡、民俗文化进城、线上活动进家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大力推动城乡双向文化交流,破解城乡文化二元化难题。通过现代都市文化下乡和民俗文化进城,“迎新春——送春联、猜灯谜”系列春节文化活动、“送戏下乡”“送艺术进基层”、“送书下乡”等文化载体、“广场舞大赛”等文化平台、“母亲节朗诵比赛”等文化赛事,给群众创造了交流和体验文化的机会,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距离感逐渐消弭,群众不仅是观众,更成为了文化的创作者、参与者和传播者。
线上加线下活动,共享万物互联的精神食粮。受疫情影响,2020年,文化活动从线下走向了线上,朗诵、舞蹈、瑜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等海量文化艺术资源和线上文化课堂通过网络信号被传送给千家万户。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信都区不仅“送文化”,还“种文化”,真正做到了走近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撤县设区后,信都区注重城市文化追根塑魂,将城市自然资源、人文符号转化为文化载体,深耕文化品牌建设,一个个亮眼的文化名片不断涌现。“文化+”成为信都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的助推器。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宝藏,让“老树发新芽”,以“传承、创新、弘扬、发展”为理念,整合特色非遗项目,逐步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该区现有桃树坪梆子腔、牌匾与碑文雕刻、古顺酒酿造技艺等3个省级非遗项目,徘徊村扇鼓腔、张果老山的传说、北坡村串黄河、内府官曲酿造技艺、桃树坪弦子腔、桃树坪转黄河、崔路闹元宵等19个市级非遗项目,15个县级非遗项目。其中桃树坪弦子腔、转黄河等在世代传承中,已逐渐得到当地广泛认同,常赴外演出。
该区现有英谈、崔路、鱼林沟、内阳、龙化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3个中国传统古村落,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依托全区丰富的文化底蕴,让“一池活水”流动不止。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大美太行山全景信都区”为主题,重点策划“前南峪红色旅游、城郊田园综合体新业态、古镇古村落传统历史文化”三大精品线路。重点打造以邢襄古镇、兴台古镇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充分挖掘传统村落、文物遗迹、民俗传说等资源,发展影视拍摄、摄影绘画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壮大以天河山、周公山、抱香谷为龙头的婚俗爱情文化旅游带,以英谈古寨、崔路为代表的历史民俗文化带,以抗大陈列馆、抗大路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带,深层次挖掘抗大文化内涵,扩大抗大精神影响,全面提升前南峪抗念馆红色旅游品质,要将抗大精神与抗大公路相融一体,实施“走抗大公路,听抗大故事,扬抗大精神”工程。
该区积极指导各景区深挖文化特色,大手笔策划一批贯穿全年常态化旅游节庆活动,举办了云梦山泼水节、天河山七夕爱情文化节、九龙峡桃花节、紫金山登山节、邢台乡村文化旅游论坛、浆水苹果节、邢襄古镇电子音乐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拉动全年旅游市场,提高品牌美誉度。同时立足全域旅游发展新形势,坚持把品牌带动力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承办邢台市首届旅发大会、首届中国(河北)红色旅游音乐节暨邢台县旅游文化节、邢台市第三届旅发大会,通过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邢襄历史文化IP历久弥新,“红动太行、阅美邢襄”品牌影响越来越大,邢哥、襄妹旅游形象深入人心,“浆水苹果”——来自太行山的问候,区域公用品牌更加响亮,品牌的吸引力、价值度越来越高,全区游客量大幅度增长,拉动经济大幅度上升,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近年来,信都区以抱香谷为核心,着力推进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区同建”工作,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乡村振兴、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以路罗、浆水两区为中心,建立集花、果、蔬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鼓励发展生态观光、林果采摘、会展农业等,打造四季宜游的美丽乡村。
此外,深挖红色、绿色、历史、乡土、农耕等文化,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新业态。实施“百村景区化”建设,确定了15个乡镇100个村作为民宿产业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村,扶持打造了象外客栈、茶旧沟星宿、云清清民宿、邢襄客栈、山水汇木屋民宿、左坡渔村、周公山民宿等7个较为成熟的精品民宿项目。目前,信都区已发展民宿、农家乐、农家饭店、休闲采摘园等乡村旅游接待设施等700余处,可提供床位28200个,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2022年路罗、城计头、白岸、浆水、将军墓、冀家村、宋家庄等乡镇谋划的10个民宿项目将逐步落地。该区民宿产业呈现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
信都区立足这些现有资源,将资金、项目、政策向古村古寨倾斜并将其开发打捆成项目,让非遗走进校园。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持续擦亮着信都区的名片乐鱼·体育官方网站,还使信都文化基因世代传承。
信都区历史文化悠久,曾四次建国,两次定都。战国时期,信都区辖地为赵国信都,秦代在此设信都县。信都区历史上走出过4位皇帝、50多位朝廷重臣,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故里,拥有邢国墓地、东先贤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守敬、刘秉忠、柴荣、孟知祥……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曹演庄遗址、英谈古寨、灵霄山寨、南良舍造像碑、侵华日军碉堡、顺德府文庙大成殿等古迹至今保存完好。
凭借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十年来,信都区重点打造了信都特色文化品牌,不断丰富艰苦奋斗、团结实干的信都文化内涵,让每个人感受到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信都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信都区以时代精神为主题,围绕精准扶贫、乡风文明培育、疫情防控、扫黑除恶等社会关注话题,创作演出了近百部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创作了情景剧《情怀》《再读红岩》、歌曲《大美邢台县》、诗朗诵《仰望太行》、小品《清正廉洁长牢记》等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10个,其中馆员徐广慧获得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首届农民书画展优秀作品奖3件;会宁村被评为省级书画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京津冀巡回展优秀作品奖4件;市级以上奖项60个。原创文学作品《邢台伟大的平凡人》《父亲过年》《忙碌的馆长》《一颗石榴籽》在邢襄文化刊发,原创朗诵作品《祖国,我亲爱的母亲》在河北党员网刊发,原创朗诵作品《清明节雨思》《铭记那些花儿》在河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率刊发。
信都文化是信都发展的“土壤”。这十年,厚积薄发的争先精神、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上下同心的团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善作善成的担当精神已经融入信都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血液里,以信都文化为底色,绘制出一张承前启后的宏伟蓝图。
文化铸魂,自信逐梦。随着文化的不断繁荣,必将为信都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引领向着文化强区、文化兴城的目标阔步前行。